子宫息肉切除

  急性子宫颈炎症所以有转为慢性子宫颈炎的倾向,主要由于子宫颈粘膜皱襞繁多、腺体呈葡萄状,因而病原体侵入腺体深处后极难根治,导致病程反复,迁延时日而成为一慢性感染性病灶。正和扁桃体炎、鼻窦炎或龋齿等可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炎症如关节炎、肌风湿等,而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相似。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子宫颈糜烂的愈合过程。在炎症病变稍减弱的情况下,邻近的鳞状上皮向覆盖糜烂面的柱状上皮下生长,逐渐将腺上皮推移,子宫息肉切除最后完全由鳞状上皮覆盖而痊愈。这种由鳞状上皮直接替代的情况虽然存在,但间接的替代则更为多见,即在柱状上皮下常存在一行较小的圆形细胞,称基底细胞(basal cell)或储备细胞(reserve cell)。
  在糜烂的愈合过程中这些细胞增生,子宫息肉切除最后发化成鳞状上皮。糜烂的愈合常呈片块状分布:并因这种新生的鳞状上皮生长于炎性组织的基础上,故表层细胞极易脱落而变薄,稍受刺激即又恢复糜烂。因此,愈合和炎症的扩展交替发生,治疗不彻底,极难痊愈。上述愈合过程,不仅发生在糜烂表面,隐凹的腺体及增生的腺样间隙所被覆的柱状上皮同样可被复层上皮所替代。这种腺上皮的复层化与表皮化(epidermization),通常称为“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化生程度有很大差异,有时腺上皮全部被替代,有时仅腺体的一边或腺体开口处被替代,有的整个腺样结构形成实质性细胞团块位于子宫颈间质之中。由于慢性子宫颈炎的发病率极高,因而在子宫颈活检中,鳞状上皮化生的发现率可高达70~80子宫息肉切除%左右。鳞状上皮化生是糜烂愈合过程的一种变化,没有形成癌的倾向,并非癌前病变,不应与间变(anaplasia)或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混淆此外,宫颈糜烂的形成可能尚有以下两种原因:①所谓先天性糜烂:在胚胎发育后期,阴道与子宫颈的阴道部分均为移形上皮所覆盖,至第六个月时。
  这种上皮向颈管内伸展,及至足月时,子宫息肉切除宫颈管粘膜的柱状上皮向外生长,超越子宫颈外口,约有1/3新生女婴保持这种状态,其外观与成人的炎性宫颈糜烂相似,故有“先天性宫颈糜烂”(“congenital cervical erosion”)之称,但一般仅持续存在数天,至来自母体的雌激素水平降落后,即自然消退;②由于宫颈内膜柱状上皮增生,超越宫颈外口所致之宫颈糜烂,外观同炎性宫颈糜烂,只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的生育期年龄,而不发生于青春期或绝经期后,并好发于妊娠期,而往往有产后自行消退的倾向。患者虽感白带增多,但为清洁粘液,病理检查在柱状上皮下没有炎症细胞浸润或仅见少数淋巴细胞,并以前述的乳头状与腺样糜烂的组织象为特征。所有这些现象均足以说明这类糜烂的形成,可能是性激素的平衡失调,而与炎症无关,只是在糜烂的基础上有可能继发炎症,但这仅是后果而不是发生糜烂的原因。糜烂可能是雌激素作用的缘故,但有些动物实验发现,注射睾丸酮后获得类似人的腺性糜烂变化。子宫息肉切除因此认为雄激素能使子宫颈上皮改变成粘液性并趋向于形成腺体,孕激素的作用在这方面类似雄激素,而雌激素的作用是使上皮增生成为高度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综上所述,宫颈糜烂的病因除绝大多数为炎症外,尚可能由内分泌紊乱所引起。在鉴别上应注意发生时期及有无与炎症相关的诱因与体征,病理学检查亦可供参考,治疗上也稍有不同(详见治疗)在慢性子宫颈炎时,子宫颈腺体及周围组织都增生。当腺管被周围组织所挤压,腺口阻塞,使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于内,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称为“子宫颈腺潴留囊肿”(retention cysts of the cervical glands),又称纳博特囊肿(Naboth''''s cysts)(图2)。其包含的粘液常清澈透明,但可能由于合并感染而呈混浊脓性。囊肿一般小而分散,可突出于子宫颈表面。小的仅有小米粒大,大的可达玉米粒大,呈青白色,可能伴有糜烂,但亦常见于表面光滑的子宫颈。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子宫息肉切除